學校政策.空間管理

首頁
簡介
學校政策.空間管理
環境教學
生活環保實務
人文關懷
楊心首頁
 

學校政策  空間建築與環境管理  生態環境   人文環境   設施介紹

牛車路

相傳先民沿著社子溪轉秀才窩溪進入楊梅開墾,利用牛車運送物資,路上車輪深陷成痕,因而隨口叫他牛車路。
當楊心國小建校時,外界抱持懷疑眼光,認為沒路沒橋,不宜設校。
隨著楊心國小的招生,牛車路成為孩子們進出的主要道路,現已為他穿上整齊的外衣,牛車路的原貌已不復見,而先民在牛車路上勤奮不懈、不屈不撓的影像,卻深深留在楊心每一個人的心中。

三合院

多麼想保留他啊!看到三合院的老照片,心裡難免有淡淡的不捨與哀傷。
當我們為他到戶政事務所辦理終止登記時,才發現他早在日據時代-明治三十六年(西元1903年)就已存在了。
三、四十年代的人或許曾住過三合院,廂房配置長幼有序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過著恬靜的生活,傍晚全家大小坐於庭院閒話家常,阿公最喜歡說故事給孫子聽,家族團聚綿延,一團和氣。
如今,我們只能靠著老照片,懷念他,紀念他,想念他。

千塘之縣

桃園的埤塘及水圳系統,是台灣獨一無二的人文地景及環境資源。從空中鳥瞰,如同一片片明鏡,美不勝收。
民國70年後,由於人口集居及都市建設,埤塘數由一萬多口降至目前約三千多口。
楊心國小的21-5號埤塘屬於石門大圳的灌溉區域,也因設校而功成身退。這個寶貴的資源要破壞很容易,但要恢復卻很難啊!

樹的原住民

有人建議以『楊心的原住民』稱呼他,但卻無法取代樹爺爺在小朋友心中的地位。
建校之初幸賴有這一塊小山坡,這是小朋友的秘密基地,上自然課時也是最佳採集探索的好環境,每一棵樹小朋友都曾經擁抱過。
樹爺爺見證楊心建校的過程,未來還要陪著每一屆小朋友度過六年的小學生活。

古井活泉

這口古井已十多年沒有使用了,外表坍塌,存廢問題經歷多方討論。
93年9月間,石門水庫混濁成災,缺水達半個月之久,這口井提供C棟校舍廁所的用水,還幫助不少左鄰右舍。
之所以稱為「活泉」,是地方耆老口耳相傳:自有記憶以來井水從未乾枯過。
如今生態池仰賴他供應水,從孩子們由汲水器汲出水來興奮的表情,我們知道這口井不僅是孩子們最佳的生活教材,也傳達了「堪用珍惜、點滴感恩、飲水思源」的教育價值。

碩石

經歷百年難得一見的納莉颱風侵襲,這塊砂岩仍屹立不搖。
橋邊發現他時,覺得他長得很特別,便交代包商「保留他吧!」
填土師傅認為礙事,先推他到秀才窩溪河岸,歷經納莉、桃芝颱風沖刷,河裡景物通通變了樣,唯獨他仍一動也不動的留在原地。
因為千萬年來他就靜靜的住在這裡,這裡就是他的家。

仁義巷 - 千里捎書只為牆,讓他三尺又何妨  教育處電子報28期

民國89年,乍到楊心國小校地,這原是幾口埤塘,生養著許多生命,當下覺得:應讓人與這些原生動植物都好好的生存著,才能建構豐富的校園環境及深層的美感文化。

    日本大企業家松下幸之助,在創立品牌時,已寫好未來一百年的經營計畫,這是何等宏觀的氣度,身為楊心首任校長,雖不能至,但努力學習他「慎始」的態度。

    教育哲學家杜威說:「知識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」,因此在興建校舍時,抱著「沒有文化的學校,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座水泥叢林」的信念警惕自己,勿以美輪美奐的校舍自豪,追求建設不忘保育,校園「美化」在「潔化、綠化」之後,因此在有限經費下,規劃了人文及生態校園;奠定後來成為「綠色學校」的基礎,現在讓我以三個人文解說牌,介紹楊心校園的空間規劃。


楊心國小教學農園一角,陳校長正與小朋友互相分享種菜的成果與心得喔!

一、  勤勞樸實、止於至善、永續經營

這個解說牌豎立在「教學農園」旁,是借用王永慶先生經營台塑的企業理念,一年級和三年級的楊心學子,都要在這裡學習種菜的技能,觀察蔬菜種類及成長過程,從中學習對大地、對人的尊重與感恩,並培養責任感;王永慶先生是台灣經濟發展中的一代巨人,讓我們一同學習他的勤勞樸實、止於至善的敬業精神。

 

二、  人情留一線,日後好相見

這個諺語在「好漢坡、獨木橋」遊戲區旁,意思是「留一點給別人,自己就多一點」,千萬不要小看這「留一點」的力量,往往就是他人日後回報的核心關鍵。所以要留飯菜給還沒吃的家人、玩遊戲時留一點位置給其他同學 、上廁所時留下「乾淨的空間」給後面使用的人、講話時多給別人留一點餘地,這樣別人也同樣會將心比心,為你留「一線」,祥和社會就從我們共同為別人「留一線」開始。

三、仁義巷:退一步海闊天空

這個解說牌位於校舍C棟後牆上,傳說鄭板橋作官時,他的弟弟為了蓋房子與鄰居爭一牆之地,彼此互不退讓,弟弟修書給鄭板橋,希望他幫忙打贏官司。

鄭板橋回信時做了一首詩:「千里捎書只為牆,讓他三尺又何妨?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請弟弟忍讓,莫為此事和鄰居傷和氣。

鄰居知悉此事後非常感動,也退讓三尺,此地反而成了六尺之巷,也就是後來傳為佳話的「仁義巷」。

楊心校地是國家的,沒有權力讓鄰居三尺,經過誠意協調後,自動拆除後院,歸還校地,並和我們做朋友,照顧校園這一帶的花草樹木,我們感念鄰居們高尚的「敦厚忍讓哲學」,於是也稱這裡為「仁義巷」。

其他諸如歡樂亭、三合院、碩石、樹的原住民、21-5號埤塘、教學木碼頭、同心池、古井活泉、巧克力隧道的故事,都已分別收錄在校園簡介裡。「校園小小解說員」在每月認證闖關中,都能琅琅上口,環境透過「教育措施」發揮了它的功能。


小朋友在「好漢坡、獨木橋」設施旁快樂玩耍,兄友弟恭,徹底展現-人情留一線,日後好相見的真諦。


張貼於校園教室後方的「仁義巷」招牌

我們的願景:「鄉土情、科技心、創造力、培養優質兒童」,感謝主任及老師們用心,將願景融入課程中,尤其是鄉土情部分,從環境教育著手,師生共同參與,結合相關課程,陸續創新營造了「十多處校園藝術景點」,讓我們的校園規劃更多元、更完整、也更豐富了。

  環境是不說話的老師,有些「生態空間」無法只藉由文字敘述來傳遞知識,小朋友必須親自去探索、發現知識;「藝術空間」讓人賞心悅目之外,更令人產生共鳴與遐思;而「人文空間」必須靠文字或師生口耳相傳,藉以發揚「為人處事」的美善。

      我很欣慰的是在楊心的校園中,隨處捻來都是故事,誠如古人所說:「事事洞察皆學問,人情練達皆文章」。楊心校園之美並不是由外在形式建築而來,而是由一個一個的故事堆疊而成,故事賦予建築生命,讓建築有意義,一個個的故事也讓楊心人的情感更緊緊的相繫;未來我們的創意將持續在校園中發生,讓我們以大地為師,把校園環境當做「大教具」,而這個大教具需要我們共同認識它、善用它,進而營造它,永續創造出燦爛的價值。


仁義巷--讓學校與鄰居成為真正的「好厝邊」

回頁首